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发展迈入新阶段。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需要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做出重要的调整与创新。
一、关于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长速度问题
关于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长速度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高质量发展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这种战略定位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需要我们竭尽全力为之奋斗。因此,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关键词就是高质量发展,这要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在这种共识的支持下,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心任务就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既符合各地实际又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历史性跃升,为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各国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中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基于这样的科技创新基础,“十四五”时期,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理念认真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调动和集中更多社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占 gdp的比重要达到 2.6%以上。充分发挥国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巨大的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各类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的创新主力军作用,以多种方法鼓励各个领域 3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其创新创业对经济社会进步的代际促进作用和对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的激发引导作用。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中形成更多的创新引领效应,在国际科技进步舞台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与标准制定权,稳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水平与科技实力。
当然,创新发展难度仍然非常大,在高端领域创新发展的难度更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科技人员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 419万人 /年,连续 6年居全球第一位,已经到了孕育人才红利的黄金期。现在,无论是专业科研机构,还是大学或企业内部的科研部门,处在活跃创新期的 35岁以下的青年创新人才数量充足,支持创新的资金、设备、实验室等均比较充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向全社会供给比较充裕的创新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以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2.关注 gdp增长速度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致力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8年,中国 gdp达13.60万亿美元,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 29.8%,居第一位(见表1)。同时,又要注意脚踏实地,时刻不要忘记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仍然把 gdp增长速度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进行科学理性的安排。系统考虑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特征,充分考虑中国在全球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的需要,综合分析与运用多种方法测算后,我们认为,期间中国 gdp增长速度拟“十四五”定为年均增长 6.0%较为科学可行。
世界银行发布的 2019年10月期东亚太平洋经济半年报指出,全球需求疲软,导致出口和投资增长下滑,考验着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韧性。预计该地区经济体 2020年和 2021年增速分别为 5.7%和 5.6%。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也应该有信心把“十四五”时期 gdp年均增长速度设置在 6.0%,这也是我们对稳定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责任担当。
3.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 gdp增长速度的关系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与 gdp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并不矛盾,二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要素统一体。从创新驱动的角度来分析,“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创出新高。2018年,全国 r&d经费支出 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占 gdp的 2.19%,投入总额居全球第二,增长速度居全球第一。中国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达到 43.2万件,排名第二的美国是 31.1万件,排名第三的日本是 18.9万件,中国的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一大批创新成果先后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 58.5%。正是因为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使得 2018年全国万元 gdp能耗比 2017年下降了 3.1%,而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07327元/人,比 2017年提高了 6.6%,经济发展质量确实在稳步提高。
4.关注中国红利期的转变
人均工作时间的增加导致中国原有的人口红利减退,低端产业开始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转移。但是,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在校本科生占全球的 1/5,出国留学生占全球的 1/3以上,出国留学人员回国潮已持续 5年,青年科技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人才红利期日益显现。
华为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也将激励更多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学习与借鉴“华为之路”,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以华为为引领的 5g技术的普及以及 5g普及拉动的物联网时代,将为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国内外客户与广大民众带来巨大的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与经济升级发展的效应。与此同时,全球高度关注的 ai、大数据、移动支付等重大技术创新领域,中国都具有比较充足的人才与技术积淀,发展状态比较活跃,未来也将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持续不断的新动能,全国各地越来越充满创新活力的高质量发展机理与机制正在孕育与形成, 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整体创新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所以,对“十四五”时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要有充分的自信。
按照这种分析与研判,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既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实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发展,也是一种立足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需要保持适当较快发展速度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状态既不同于以前的发展,因为我们把高质量发展纳入了主体思路,也将为以后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子,有利于逐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关于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问题
关于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新的历史方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三个转变”的理论架构,这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目标。2019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中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为我们指明了制造业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制造业,把这个实体经济的基础巩固好。实体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本钱,本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的,必须始终不渝地紧紧攒在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才有利于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有大量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50%以上。制造业产品是中国出口产品中对全球影响最大的产品,很多国家普通民众的吃、住、行等消费品都与中国的制造业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才使得国家在应对国际形势变幻时表现出比较淡定的大气和非常有自信的底气。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的基本依托,也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标志。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扎扎实实地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并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才能够更加有底气,以先进制造业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才能够更加稳固。
3.把实体经济搞上去
实体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等,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本钱。既然是本钱,就必须有所保障,而且无论如何不能弱化。因为弱化,或者丢掉,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弱化。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无论一个大国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到何种程度,如果弱化实体经济或放弃实体经济,就意味着偏离了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给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给老百姓的就业、提升收入水平造成损失。与实体经济对应的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很重要,也需要重视并适度发展。但是,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为促进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支撑的,绝不可以把一个大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完全寄托于虚拟经济,“脱实向虚”是一个大国经济畸形发展的表现,不少国家近些年经济发展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在“脱实向虚”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远,以至于忘记了经济发展的初心,给本国老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对未来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4.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与集成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近些年,随着国家重大装备研发计划的推进,已经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航空航天装备、深海装备、核动力装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等方面逐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进一步创新的重点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各个领域更多核心技术与发明专利,在医疗装备、检测装备、数字制造装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共同为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有实力的国家都在想方设法抢占技术制高点与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借鉴国际上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经验,一般都采取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组织方式。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组织实施了一批智能制造项目,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部署更多的智能制造重大项目,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创新资源,共同破解技术创新与管理难题,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制造业支撑。
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问题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迫切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遵循。面对环境整治的繁重任务,我们要切实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铁腕治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过去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让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妥当就可以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哲学层面分析,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追求经济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近期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有效循环链接。按照有关规定,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对突破红线的行为,坚决依法整治。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大众化的宣传与普及,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公众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
4.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从哲学原理上分析,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中、下游,进行整体规划,分类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主动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针对中国处在污染防治攻坚期的现实,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逐步从当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铁腕治污走向依法治污,让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关于重大国家战略实施问题
关于重大国家战略实施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重大国家战略体系形成
2019年 9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至此,重大国家战略体系已比较明朗,初步形成了涉及全国重要区域的体系。按照目前已经明确的工作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 4个重大国家战略均已完成顶层设计并出台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这些重大国家战略需要持续推进,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刚刚纳入重大国家战略体系,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尽快完成顶层设计与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以便进入实施推进阶段。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沿黄各省份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宁,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 4个大的地貌单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 9个省(区),流域面积 7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8.3%。截至 2018年年底,黄河流域 9个省(区)总人口为 4.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30.3%;gdp达23.9万亿元,占全国 gdp的 26.5%。在中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其中,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道长 3472千米,流域面积 42.8万平方千米,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河口镇至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 1206千米,流域面积 34.4万平方千米,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形成泥沙特征最为明显的河段,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用,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道长 786千米,流域面积只有 2.3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著名的地上河,部分河段还有二级悬河,每年汛期河道防洪是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虽然没有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但是,无论是大堤内部仍然居住的居民,还是沿线防洪形势,都依然存在比较大的灾害威胁,进一步加强治理的任务仍然繁重。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需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
沿黄各省份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新的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巩固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兰州、银川、西安、郑州、济南等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做好集约发展规划,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沿黄各省份的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沿黄各省份要充分利用紧邻“陆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土壤,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条件的区域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惠民生。同时,要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整理与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集国内外思想智慧建立黄河学研究架构,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3.保障黄河安澜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这是其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梳理黄河治理的基本经验,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持续加固沿黄下游堤坝工程,确保黄河下游沿岸安全。针对沿黄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沿黄地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让黄河成为造福沿岸人民的幸福河。
五、关于开放发展问题
关于开放发展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
实践证明,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特别是已经开始普及的 5g通信技术及其带来的互联网升级、物联网普及、ai快速发展之势,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深度展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
文化日益融合,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各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19年 3月 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更加开放的逻辑思维,以法治化的方法,强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以更加包容的胸襟,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再创高质量开放发展的辉煌!
2.加大共建“一带一路”的力度
自从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提出的合作成果顺利落实, 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或战略规划框架契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贡献,成为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有效载体。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 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 2.8%—9.7%、全球贸易增长 1.7%—6.2%、全球收入增加 0.7%—2.9%。“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2019年 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3.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上探索新路子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开放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为全国其他地区创造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与做法。2013年 9月至 2019年 8月,中国已分多批次批准了 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 1个自由贸易港,初步形成了 “1 3 7 1 6”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格局,呈现出区域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推动形成了中国新一轮全面开放发展的战略态势。2019年 1—6月,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 20.1%,进一步说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科学性和促进全国开放发展的可行性。“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发挥各地优势,持续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推动开放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为推动高质量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支撑。
4.从长计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8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并发表题为《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未来 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 10年,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 10年。这种判断,说明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重塑不可避免。
按照理论分析,当一个新崛起大国 gdp达到守成大国 60%时,两者之间的竞争博弈就不可避免。2016年,中国 gdp相当于美国 gdp的比例超过 60%的敏感点,所以中美博弈就全面爆发。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竭力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持续博弈将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好长期进行复杂较量的各种准备。在实际运作中,既不能与之过度博弈,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不能在原则问题上随意让步,要有充分的耐心与韧性理性应对。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从长计议,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稳定前行,不断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延续了下滑趋势,规模较 2017年下降了 13.0%,但中国实现了逆势增长,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实际利用外资 1350亿美元,增长 3.0%。2019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 7.2%,展现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信心。“十四五”时期,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之间的发展博弈压力仍然会比较大。但是,只要冷静应对、智慧应对、积极应对,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博弈中更加坚定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发展之路。
六、初步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国家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红利黄金期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 r&d经费占 gdp的比重达到 2.6%以上,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技术难点,在物联网、 ai、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保持 gdp较快增长速度的关系,牢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专心致志谋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议“十四五”时期全国 gdp年均增长速度拟定为 6.0%,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比较活跃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韧性。
2.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国工业体系完整、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巨大、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人才红利,从一线技术创新做起,围绕数字化与智能化主题思路,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凝聚一代人的创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产品,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全面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继续坚持铁腕治污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与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绿色技术研发上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取得重大进展,以更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4.有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时期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科学规划,有序启动。针对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坚定不移在高水平开放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并且坚持主动开放、有序开放、持续扩大开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支持全球多元化发展、包容性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法制化的力量为扩大开放保驾护航。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所提出的要求,为所有合法投资者提供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一系列高水平开放举措实施,以开放赢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以开放促进中国与全球的深度融合,以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作者简介:张占仓,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 50人论坛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声明:yb体育app官网的版权归属原作者,部门文章推送未能及时与原作者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汉哲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